Hot Topics 娛樂追蹤

爆紅手遊《旅行青蛙》,分析反映「佛系」世代年輕人正走向「低欲望社會」

2018-02-14 (星期三)

2018-02-14 (星期三)

一款來自日本的手機遊戲「旅行青蛙」最近在網路竄紅,下載量創下第一名。不過,這款遊戲受到年輕人的喜愛,也引起網路討論,分析這樣的遊戲反映出近代的社會現象。

Travel Frog: The cute Japanese game that has China hooked...
Originally called Tabikaeru, the Travel Frog game is developed by Japanese company Hit-Point and is easy to play despite the language barrier. It lets players own a cute little green frog which lives in a hut, where it eats, writes, reads and sharpens his pencil - sometimes it dozes over books...

爆紅手遊《旅行青蛙》,分析反映「佛系」世代年輕人正走向「低欲望社會」

「旅行青蛙」是日本一家叫作Hit-Point的遊戲公司於2017年開發的iOSAndroid智能手機遊戲。在遊戲中,玩家能做的就只有一件事:就是為一隻青蛙「準備出遊用品」。

玩家無法控制青蛙的行為,唯一能做的事,只有在庭院中收集充當貨幣用的三葉草,而玩家可以在虛擬商店中,用三葉草購買青蛙的旅行用品,並且在家中,為自己所養的喜歡旅行和冒險的小青蛙準備外出旅遊所需的便當、護身符、道具等用品。

等到行囊準備完畢,青蛙便會自行出遊,出發時間、目的地、旅行時長皆不定,玩家只能靜靜等待小青蛙郵寄回來的照片才曉得牠去了哪裡。

爆紅手遊《旅行青蛙》,分析反映「佛系」世代年輕人正走向「低欲望社會」爆紅手遊《旅行青蛙》,分析反映「佛系」世代年輕人正走向「低欲望社會」

《中央社》報導,中國網友稱這款遊戲是「佛系養蛙」,理由可能是等待過程太過「禪意」,不過,這樣近乎枯燥乏味的等待過程,卻意外贏得廣大白領的喜愛,有空就打開手機,看看小青蛙回家沒,順便收割三葉草。

「旅行青蛙」在只有日語版本的情況下,於2018年1月20日登上了中國App Store免費遊戲排行榜榜首。

為何這樣單一的遊戲如此風靡?中國媒體近日也有多種討論:

《新京報》評論指出,中國空巢青年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打拚,孤身一人,沒有太多朋友,也沒有業餘娛樂。生活的諸多不順意,最終讓空巢青年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空巢感和無歸屬感,他們與人群背離,在城市的繁華之外找到暫時的精神撫慰。

「我突然感覺到自己的世界原來很小,小到在這座四通八達、五臟俱全的城市裡,我只有簡陋的公寓、工業化風的辦公樓…」

爆紅手遊《旅行青蛙》,分析反映「佛系」世代年輕人正走向「低欲望社會」爆紅手遊《旅行青蛙》,分析反映「佛系」世代年輕人正走向「低欲望社會」

《中國新聞網》報導,「旅行青蛙」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的「反社交」,更指出「那隻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、自己旅行的青蛙」,簡直是一股清流。

《旅行青蛙》帶給我很多關於人生的思考。我在深圳一家互聯網公司當運營總監,是畢業四年來日以繼夜加班工作換來的崗位,為此連年假都沒有申請過。經常想出去走走,多看看外面的世界。但現實憑我的水平,再找一份這樣的工作很難的,說走就走,我做不到。我有時候想,我連一隻青蛙都不如,就像很多人想要說走就走的旅行,但其實沒有多少人敢放下眼前的一切去這樣做。」

中國《錢江晚報》也分析,旅行青蛙的流行,反映出中國的年輕人,已經開始走向低欲望社會。報導指出,2014年,日本出現了一個新的男性名詞「佛系男子」,這些男性嫌談戀愛太麻煩、不想費神費時間,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都放在第一位,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,後來,這個詞被引入中國,並在網路上引爆。

「養男人只會騙我充錢,養青蛙不但不用充錢,它出門回來還會給我帶禮物。」

爆紅手遊《旅行青蛙》,分析反映「佛系」世代年輕人正走向「低欲望社會」

無聊到不行的遊戲為何爆紅?醫師揭示心理因素

為什麼養「蛙」遊戲卻會大規模流行?精神心理科醫生盧美妏,也在Facebook分析中國年輕人不想社交、不想生娃,卻想「養蛙」,背後的心理狀態。

盧美妏指出,透過遊戲,青蛙成了生活中少數「安全型依附」的對象,人們不用擔心被傷害、不用擔心失去、不用擔心自己不符合對方的期待,這段關係讓人感到穩定又踏實。

「蛙不干涉你、你不干涉蛙,不會過分的介入對方生活,在完全零對話的關係中,時不時捎來照片、帶回的伴手禮、有事沒事回家坐坐,我們知道這是重視,你心裡有蛙、蛙心裡也有你。」

盧美妏認為,在旅行青蛙中,玩家與蛙的關係可以視為一種「矯正性人際經驗」,人與蛙建立了安全健康的連結、學會在關係中自在獨立,在遊戲設置下用一種「有界限」的方式相處。

不過,盧美妏也指出,遊戲中的虛擬關係無法替代現實社交,但可以做為一種額外的情感支持。遊戲可以做一面鏡子,投射出人們在生活中沒有被滿足的需求。

在杭州,甚至有玩家包下整幢樓,打出巨幅「尋蛙啟示」。

在杭州,甚至有玩家包下整幢樓,打出巨幅「尋蛙啟示」。

在日語裡面,青蛙的發音(カエル)與回家(かえる)的發音是一樣的,同時,青蛙在日本也有歸來的寓意。因此,《旅行青蛙》最想表達的一個信息,就是回家。

 「我的青蛙為什麼還不回來?」「我的青蛙終於回來了!」是《旅行青蛙》玩家最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話。但是,青蛙似乎一點也不著急,任憑老母親們在家望穿秋水,它依然閒適地在外面旅行,給老母親發回一張張表達「安好,勿念」的照片。

「有種一夜之間從少女變成人母的感覺。以前總嫌棄媽媽煩,回一趟家她就什麼都往我包裡塞。其實在媽媽心裡,打包行李,就是打包一份沉甸甸的愛吧。」

爆紅手遊《旅行青蛙》,分析反映「佛系」世代年輕人正走向「低欲望社會」爆紅手遊《旅行青蛙》,分析反映「佛系」世代年輕人正走向「低欲望社會」爆紅手遊《旅行青蛙》,分析反映「佛系」世代年輕人正走向「低欲望社會」